按压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,但是对于贯穿伤口、深度伤口以及动脉损伤等情况,不能采取按压止血方法。在这些情况下,常用的止血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,可能因失血过多而导致休克甚至死亡。 那么,不可按压出血该如何有效控制?近日,西安交通大学郭保林教授(通讯作者)、董若楠助理教授(第一作者)等在《国家科学评论》(National Science Review,NSR)发表综述文章,系统地总结了现有商用不可按压止血材料的优缺点,新兴不可按压止血材料在成分和结构上的要求、优势和不足,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。 不可按压止血的策略及材料形式 针对不可按压止血这个棘手的问题,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止血策略(物理、化学和生物角度),开发了多种用于不可按压止血的材料。但是目前不可按压止血材料的开发仍然处于较为前期的阶段,在实际使用中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。 在这篇综述论文中,作者从不可按压止血对于材料性能的需求出发,围绕现有不可按压止血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展开系统总结,梳理了不同材料理化性质对其止血功能的影响。目前开发的不可按压止血材料,根据其形式分类,可以分为:止血海绵/泡沫、粘合剂/封堵剂、微球/粉末,以及血小板类似物等。这些不同形式的材料,通常针对某种特定的不可按压止血类型,但是难以全面适用于所有类型。 最后,作者通过对不同材料特性及其止血机制的总结,指出复合型不可按压止血材料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。同时,具有可移除/可降解、促修复、监测能力的止血材料,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。 |